36氪获悉,工业搬运机器人公司「海豚之星」于近期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本轮由梧桐树资本独家投资。势能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据悉,本轮融资将用于研发和营销投入,以及自有产线建设。
海豚之星提供的产品面向搬运(转运&对接)、仓储(堆垛&装卸)、配送和清洁场景。主要提供两个系列,分别是单次搬运重量不超过2吨的M系列,承载托盘等载具;和不超过5吨的A系列,承载料筐、料车等载具。
工业搬运机器人是近年持续火热的赛道,大额融资频发。随着资本进入和疫情以来我国制造业承接全球产能的扩产需求,导航搬运机器人已成为产线物流和部分仓储场景的趋势。国内相关公司比拼投入的重点大多集中在通信、调度、感知、SLAM算法、场景建模等软件层面,相关基础技术大多源于2010年Willow Garage发布的ROS开源机器人操作系统。随着软件比拼逐渐走向同质化,移动机器人公司和长期资金市场都开始重视运动性能、驱动、极限工况可靠性等工程认知。
海豚之星在此方面具备深厚的积累。以海豚之星最畅销的低位托盘搬运产品MP为例,这款被称为「小海豚」的产品相比市面上同种类型的产品宽度更窄,能通过1.5米的窄通道,转弯时需要的通道宽度只需要1.8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无人叉车能在不改造原有场景的情况下,通过此前只有顶升式AGV才能通过的通道,还能搬运比后者更重的货物。
仓储物流分场内物流和场外物流,前者的需求是搬运和配送,后者偏向堆垛。海豚之星创始人兼CEO姚海进表示,此前无人叉车多应用于场外,正是因为没有办法通过窄通道,小海豚则解决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成功进入内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海豚之星将驱动结构和升降结构设计到了叉腿中。这一设计要解决的难点主要是在缩小体积的前提下,解决运动控制和举升平衡的问题。
在发展路径上,海豚之星希望在场内物流的市场优先渗透。以小海豚为基础,海豚之星正在推出一款经济型产品,在不联网的情况下,这款产品的本体内就有地图和路径,只要在车体的平板电脑上做简单操作,能实现点对点的搬运。该产品主要面向小B,为这部分客户实现劳动力的替代。
移动机器人如今的一个竞争焦点在于多车调度系统,许多公司以软件能调度设备的多少来彰显自己的技术实力。但姚海进认为,在这之前首先要搞清客户要机器人公司解决的是局部问题还是场景化问题,后者是大客户的需求,但市场上还有相当大部分的小公司只是需要对劳动力的简单替代,他们要的是上述小海豚经济版。过度重视系统的一个坏处在于,当设备商交付产品给到集成商时,大部分集成商是不具备部署软件系统能力的;而如果移动机器人公司自己部署、做本属于集成商的业务,在如今市场渗透率还很低的情况下,会非常分散精力。
姚海进表示,海豚之星定位于轻小型搬运机器人的专业产品提供商,把产品的简单易用、快速上手做到极致。先将产品渗透到亟需无人化替代的叉车市场中,再逐步走向系统集成。因此,不同于一些移动机器人公司会推出繁杂的产品线实现用户的各种需求,海豚之星往往会建议客户简化需求,不在虚假需求上花费时间,以控制产品品类来实现标准化复制。
截至目前,海豚之星已为来自于50多个行业的百余家客户提供各类工业搬运机器人,M系列新产品客户包括西门子、康明斯、摩恩、美的等有名的公司。面向仓储的A系列新产品客户来自物流系统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集成商,如杭州大华、昆船、今天国际等有名的公司。出海方面,海豚之星也已经全方面进入日韩、东南亚及欧洲等国家,实现规模性出货。
团队方面,海豚之星创始人姚海进具有20年电动工业车辆设计、生产经验,曾任凯傲宝骊(林德叉车母公司旗下)研究所所长,拥有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40多项。核心小组成员由浙江大学博导团队、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后研究员、原新松机器人技术团队、原徐工集团、原诺力股份(全球最大的电动仓储车辆厂商)经营销售团队等组成。
梧桐树资本投资总监陆元昊认为,工业车辆具有庞大的基数,近年来得益于中国物流业的崛起、疫情影响、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工业车辆的无人化进程将在未来数年内加速推进,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海豚之星的产品线丰富,既有市面上常见的无人叉车、AMR系列新产品,同时也预见了未来轻小型搬运市场的巨大市场机会,开发出国内首创的无人地牛全新品类,能够完全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团队在机器人底层技术方面有着全方位的技术积累,具备行业稀缺的底层研发能力,同时核心高管在业内深耕数十年,行业理解深刻,能实现用户的全方位需求,属于难得可贵的综合性团队。我们很看好海豚之星的长期潜力。
管理员
该内容暂无评论